高三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

背文列表

  • 1、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——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——思维的含义与特征

  • 2、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——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——思维形态及其特征

  • 3、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——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——“逻辑”的多种含义

  • 4、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——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——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

  • 5、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——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——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

  • 6、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——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——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

  • 7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——概念的概述

  • 8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——明确概念的方法

  • 9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——判断的概述

  • 10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——正确运用简单判断

  • 11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——正确运用复合判断

  • 12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——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

  • 13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——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

  • 14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—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

  • 15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——归纳推理及其方法

  • 16、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——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——类比推理及其方法

  • 17、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——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——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

  • 18、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——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——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

  • 19、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——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——认识质量互变规律

  • 20、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——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——把握适度原则

  • 21、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——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——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

  • 22、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——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——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

  • 23、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——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——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

  • 24、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——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——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

  • 25、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——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——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

  • 26、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——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——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

  • 27、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——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——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

  • 28、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——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——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

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——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——思维的含义与特征

为什么同在一起学习,同样的老师、同样的教材、同样的努力,学习效果却不同?人的思维究竟具有怎样的特征?思维的基本形态有哪些,其特征有哪些?通过本课的学习,我们将揭开思维的神秘面纱,了解思维及其基本形态的含义和特征,理解不同思维形态的独特功用以及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。

思维的含义
探究与分享:
《庄子·秋水》载:
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,泾流之大,两涘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,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。顺流而东行,至于北海,东面而视,不见水端,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曰:“野语有之日,‘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’,我之谓也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爽之义者,始吾弗信;今我睹子之难穷也,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,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”
北海若曰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抛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今尔出于崖涘,观于大海,乃知尔丑,尔将可与语大理矣。”
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,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?
除了亲历感知之外,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并底之蛙、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?
论力气,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;论奔跑,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马;论攀爬,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…...然而,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,人成了万物之灵。
思维,就像阳光、空气和食物一样,是我们不可或缺的。只要我们在“想”、在“考虑”,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。
探究与分享:有这样一道推理能力测试题。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商人,将前来应聘的A、B两人带进办公室,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、三顶黑色的帽子。然后,他关掉灯,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,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,他自己也戴了一顶,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。开灯后,商人要A、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。A、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。过了一会儿,A喊道:“我戴的是黑色帽子。”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,决定录用A。
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?
在相同的条件下,A为什么表现得比B好?
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。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,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。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,是认识的初级阶段。“逻辑与思维”中所说的“思维”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,指认识的高级阶段,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。
战略思维、历史思维、辩证思维、创新思维、法治思维、底线思维等,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,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、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,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。

思维的特征
人人都会思维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。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、方式、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。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,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。
探究与分享:两个分别以3×10⁵千米/秒和5×10⁴千米/秒的速度运动的物体,人们很难凭感官直接感知其速度上的差别。然而,人们依据科学知识却能够理解这样的问题:假设有星际飞船以5×10⁴千米/秒的速度飞向某一遥远星球,它的速度比光速慢了多少?
人们依据科学知识能理解光速,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?
思维具有间接性。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,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,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、已有的经验和知识,透过事物的现象,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。
探究与分享: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,或高或矮,或直或曲,或粗或细,或阔叶或针叶,或乔木成灌木,或落叶或常绿…...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。“树”这个概念,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,即木本植物。
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?
思维具有概括性。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,舍去表面的、非本质的属性,抓住内在的、共同的、本质的属性,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。
思维具有能动性。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,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。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,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。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,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。
思维在实践中产生,在实践中发展,又反作用于实践。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。
任何英雄豪杰,他的思想、意见、计划、办法,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,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,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,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,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。 ——毛泽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