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年级地理

背文列表

  • 1、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——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

  • 2、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——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

  • 3、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——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

  • 4、第六章 认识区域:位置与分布——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

  • 5、第六章 认识区域:位置与分布——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

  • 6、第六章 认识区域:位置与分布——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

  • 7、第七章 认识区域:联系与差异——第一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

  • 8、第七章 认识区域:联系与差异——第二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

  • 9、第七章 认识区域:联系与差异——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

  • 10、第七章 认识区域:联系与差异——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

  • 11、第七章 认识区域:联系与差异——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

  • 12、第八章 认识区域:环境与发展——第一节 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

  • 13、第八章 认识区域:环境与发展——第二节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

  • 14、第八章 认识区域:环境与发展——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

  • 15、第八章 认识区域:环境与发展——第四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

  • 16、第八章 认识区域:环境与发展——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

  • 17、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

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——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

秦岭—淮河线
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,认识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是非常重要的。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,地理界线两侧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。
秦岭—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。在它的南北两侧,自然环境、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。
秦岭—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:
秦岭—淮河线以北 1月平均气温:<0℃ 河流封冻状况:封冻 年降水量:<800毫米 植被类型: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: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:小麦、玉米 作物熟制:一年两熟、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主要经济林木:苹果、柿、枣 主要运输方式:公路、铁路
秦岭—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:>0℃ 河流封冻状况:不封冻 年降水量:>800毫米 植被类型: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: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:水稻 作物熟制: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:柑橘、茶叶、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:公路、铁路、水运
阅读:秦岭和淮河
秦岭横亘于中国中部,东西绵延500千米,南北宽达100—150千米,海拨多为1500—2500米。秦岭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,北侧是肥沃的关中平原,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。主峰太白山海拔 3767 米,挺立于重峦叠峰之上山顶气候寒冷,经常白雪皑皑,天气睛朗时在百里之外也可望见银色雪峰。
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,向东流经安徽省,于江苏省注入洪泽湖,然后大部分水流经高邮湖向南注入长江,还有一部分水流经苏北灌溉总渠向东注入黄海,干流长约1000千米,流域面积18.9万千米²。淮河原为独流入海的河流,后因黄河多次夺准入海,造成淮河水系紊乱,洪涝灾害频繁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国家对准河流域进行了全面整治,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。

四大地理区域
中国幅员辽阔,自然环境复杂多样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。在中国地图上,按照秦岭—淮河线、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,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,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,即北方地区、南方地区、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。
阅读: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
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把中国大致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部分。东南半壁受夏季风影响明显,雨热同期,以农耕为主。西北半壁地处内陆,除少部分山地有较多降水外,大多数地区降水稀少,或者水热资源配合不够协调,是中国重要的牧区。